首先我們明確一下以下將要出現的一些網絡媒介術語的定義:
1.CPM(Cost Per Mille,或者Cost Per Thousand;Cost Per Impressions) 每千人成本
2.CPC(Cost Per Click;Cost Per Thousand Click-Through) 每點擊成本
3.CPA(Cost Per Action) 每行動成本
以上是市場中現階段通常用的網絡媒介評估指標,再明確了評估指標后,我們來看如何能更好的去理解這些評估指標更好的為客戶投放網絡廣告服務呢?
從邏輯關系上看,CPM是即成原始指標(通常用來評估不同媒介市場中的媒體價值的指標),CPM只能從簡單的廣告展現的角度上去描述此次媒介投放能夠被展現的次數,不能夠全面的去闡述媒介投放的效果以及媒體價值的合理性,需要與其他指標進行組合后才能更為完善的描述媒介投放效果或者媒體價值;
CPC是能夠描述此次媒介投放的一個效果的一個方面的價值,它能夠相對直接的體現互聯(lián)網廣告互動性的一個基礎數據,當廣告創(chuàng)意以及媒介選擇很好的結合后,CPC會相對降低(但是其中還有其他因素這里不做泛泛講述)。
CPA是一個媒介投放后續(xù)效果的一個描述,當廣告創(chuàng)意與媒介組合達到最佳的時候(以及互動活動設計等等其他因素也有很大的關系),以及這個廣告所傳達的信息是用戶需要深度了解的時候,這個指標會相對降低。
之前發(fā)表過一篇《關于網絡廣告價值評估相關指標》的文章中針對這三種指標之間的關系做詳細的介紹,但是在實踐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可以和大家進行分享。
當我們在做FMCG產品的網絡廣告排期中,我們通常的選擇會有門戶、娛樂、音樂、等等大眾或者符合目標群的類型媒體進行組合,當排期做好后會有一個相對比較有趣的現象,對于單個媒體來說,CPC與CPM之間相差的不是很大,此時看上去很好看,CPC與CPM都較低(絕對值),然而當投放結束后,這個時候如果投放中是需要有CPA的指標進入時,CPA的指標會相對比較能夠直觀的描述出整個排期的一個效果,因為參與活動的人越多說明媒介的選擇以及廣告創(chuàng)意的效果越完善,因此CPA此時越低效果會越好。
但是當我們遇到做一些高端品牌與產品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去選擇與產品更為相關的垂直網站或者門戶中的相關頻道以及目標群經常瀏覽的網站去進行組合,當排期做好后也會有一個完全與FMCG產品完全不同的現象,對于單個媒體來說,CPC與CPM之間相差會比FMCG客戶要大一些,此時看上去數字比較突兀,因為CPM的值會比較明顯的高于CPC,此時對于碰到那些單純用CPM來評估媒介效果的客戶來說,可能這樣的效果確是不好的現象,但是真的就像數據中所表現的那樣嗎?
其實不盡然,我們可以去推斷,當你想辦法去讓一個相對高端的目標人去瀏覽關注你的品牌廣告比你想辦法去讓一個普通人瀏覽關注你的廣告所化去的成本要高的多,因此你可以很容易用很低的媒介成本找到一些普通人去瀏覽你的品牌廣告,而你卻需要花很多媒介成本去找到那些比較高端的目標人去瀏覽你的品牌廣告,這個時候你會明白為什么此時的CPM會比彼時的CPM貴的道理了,同樣因為你尋找高端人群的時候花費了大量媒介成本,但是當你找到他們后,因為高端目標群相對比較理性,你所要推廣的品牌與產品正是他們需要的東西的時候,你的CPC會相應再降低一些。
這個現象在傳統(tǒng)媒介市場同樣是存在的,這個現象很好的解釋了媒介價值的差異性,更好的詮釋了媒體以內容吸引用戶,用戶屬性來體現媒體價值的道理。以上事例可以簡單的描述一些評估指標之間的關系,但是還是沒有能夠完整的去描述網絡媒體的價值與效果,因此我們在為客戶去選擇媒體的時候不能單純從媒體的一些平均指標去進行選擇還要真正去了解媒體的用戶以及媒體用戶的屬性才能夠做到精準的投放。
我的想法是在為客戶提供CPC/CPM/CPA的評估指標的同時,應該還會有一個指標去詮釋媒體投放的效果,這個指標將會是描述覆蓋單個媒體受眾群的一個指標它被成為“單一媒體覆蓋率”我們稱為“MCR”,這個指標很像以前做電視的時候的一個Reach 1+,今天我們可以用這樣幾個指標去衡量媒介投放的效果,我相信在不久以后我們會用更為直觀的方法去描述網絡媒介投放效果的。劉昌華